八一情怀

八一情怀

您的位置: 首页 > 八一情怀

站在大历史的角度重读毛泽东——纪念毛泽东诞生130周年

来源:周根保 日期:2023-12-19

      纪念毛泽东的著作、文章,林林总总。

      但社会舆论,有两种现象:一种出于对毛泽东的敬仰和怀念,认为毛泽东没有任何失误;另一种则把属于领导集体的错误,都归到毛泽东一个人头上。

      站在大历史角度,真正读懂毛泽东的,唯习近平总书记。

      为了探索毛泽东和老一辈革命家情怀一一

      他先后多次到党的诞生地上海、南湖去寻找党的初心使命;

      他亲临长征路上,多次去寻找红军精神信仰;

      他多次到延安、西柏坡去寻找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……

      他主持通过的中共第三个历史决议:

      用大视野、大格局,把中共百年历史,划分四个阶段,毛泽东占两个时期。

      正本清源,从“革命”和“建设”两个方面,还原了毛泽东时代。

      有人说,如果毛泽东时代是“1”,那后面若干时代,仅仅是“1”后面的“0”;如果没有前面那个“1”,后面再多的“0”,也没有意义。

      毛泽东时代,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,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。

      时至今日,民间、官方机构对毛泽东的研究,从未停止。

      人们想知道:究竟是什么原因,让这个由韶山山沟里走出的中专生,成长为伟人毛泽东?

 

      青年作家任志刚,2013年,创作了《为什么是毛泽东》一书,书中揭示了这一秘史:

      1918年4月14日,毛泽东、蔡和森、何叔衡、罗章龙等,成立“新民学会”。

      学会宗旨即是“改造中国与世界”。

      这就是毛泽东当年确定的人生目标和信仰。

      后来,毛泽东将新民学会不少学友,引入中国共产党,创建了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。

      《为什么是毛泽东》一书,认为毛泽东的成功,尽管有种种原由,但最基本的,只有一条:他终生怀揣“改造中国与世界”的信仰。

      终其一生,坚守不变。

 

      有史料指出:是谁把毛泽东从一个温和改良派,最终改变成“1枪杆子出政权”的革命者?

      这个人,就是湖南的军阀张敬尧。

      毛泽东在组织长沙工人、学生运动,驱赶张敬尧的斗争中,终于明白:

      靠大声疾呼,是不能叫停敌人机枪的扫射!

      这就是毛泽东提出“枪杆子出政权”的最初基础。

      毛泽东在1975年10月1日,在度过他人生最后一个国庆节时,对身边工作人员讲了一个“从哪里也听不到的故事”:

      “这个故事你只有从我这里才能听到,哪本书都没有,即还是上井冈山前,秋收起义以后,我们连打几个败仗。人不断地跑,连师长都不辞而别了,人心乱得很。当时就有人说,‘还是算了吧,就这么几个人能顶什么用?’有一天,队伍来到一个镇子上,大伙休息时,一群人又聚在一起谈论散伙的事。当时就有人问我:‘毛委员,凭我们这几个人,这几条枪,革命能成功吗?’我对他们说:‘我们这几个人,这几条枪,用不完,绰绰有余,愿走都可以走,不信,咱们有言在先,到庆祝革命胜利的那天,我们肯定死不光。’1949年开国大典后,我见到了几个当时听过我讲话的人,没想到他们都还记得那些话。”[[1]]

 

      毛泽东心中这段刻骨铭心往事,不仅彰显了他一生信仰的力量,也是他一生奋斗的注释。

     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,到夺取政权,奋斗了二十八年。

      非常有趣,毛泽东一生,恰有三个“二十八年”:

      第一个“二十八年”,从1893年至1921年,他参加了中共“一大”;

      这是毛泽东积累知识,打牢人生基础时期,也是他从山沟沟,迈进“改造中国与世界”奋斗大门的伟大开端。

      毛泽东16岁,离开韶山村。给父母留下一封信:

      孩儿立志出乡关,学业不成誓不返。

      埋骨何须桑梓地,人生何处不青春。

      雄心壮志,跃然于纸上。

 

          二十八岁,毛泽东成了中共“一大”代表之一。

          第二个“二十八年”,从1921年至1949年10月1日,他领导中国人民,推翻了三座大山,赶走了蒋介石。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;

          这二十八年,前十四年,他的人生几经周折,但不屈不挠;后十四年,从遵义会议开始,重新走上军队、党的领导地位,开创了毛泽东时代的辉煌,创造了举世无双的人间奇迹。

          第三个“二十八年”,从1949年10月1日至1976年9月9日,他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……

         这二十八的业绩与失误,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,作了客观评述。

          毛泽东一生,有两次上井冈山。

        第一次是秋收起义军,在强大敌人反击下,很快败退下来……

        他顶着“逃跑”罪名,带着残兵败将,一气逃到三湾,搞了“三湾改编”,提出“支部建在连上”的伟大创举……

        这支不足千人队伍,终于1927年10月中旬,在井冈山安了家。

        此时井冈山,已不再是一个地理名词,它已化作了一种精神,一种信仰,一条道路……

        毛泽东第二次上井冈山,是1965年5月22日,翻越黄洋界的公路,重上井冈山。

        凡是熟悉井冈山斗争历史的人,都知道:

        过了黄洋界,险处不须看。

        在前进道路上,像黄洋界这样艰险峻的路,都能翻越,还有什么更高险的路不能跨过?

 

        今天看来,毛泽东重上井冈山,与其说是一个伟大胜利者凯旋,不如说是他夺取全国胜利后,又一次勇敢的探索……

       再重新面对巍巍井冈山时,毛泽东又一次发出他生命的呐喊:

        世上无难事。只要肯攀登。

        毛泽东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载入中华民族史册。

        他的名字和思想,他的风范,将继续鼓舞我们前进。

 

        今天缅怀毛泽东,就要在推进“两个结合”和“六个坚持”伟大新征程中,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,在实现“第二个一百年”民族复兴大业中,创新业,作贡献。

[[1]] 中共党史出版社,2009年版,《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》,第102页。

 

Copyright 2011-2019 by www.nc81.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 地址:南昌八一大道418号电话:0791-86239870
联系及投稿电子邮箱:luntan81@163.com赣ICP备19000874号-1 技术支持 格网科技 浏览量:2691750